去年1月,國家首批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項目——榮程集團零碳貨運綠氫能源制儲加一體化項目一次性試車成功,標志著天津首臺套“綠電制儲加氫一體化”氫能全產業鏈生態閉環場景項目正式落地。一年過去了,這一項目運行如何?近日,我們實地探訪了項目的運行情況。
從光伏綠電到生態閉環
清晨的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排排光伏板整齊排列,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這里是榮程集團光伏綠電水電解制加氫一體化項目的現場。
“這片水域不僅是光伏發電場,更是‘漁光互補’的創新實踐。”制加氫一體站站長史立國站在岸邊,指著眼前的光伏板介紹道。他的聲音中帶著自豪:“項目占地600余畝,安裝了61376塊650Wp雙面雙玻太陽能電池組件,總裝機容量達40MWp。生產的電力一部分用于電解水制氫,其余輸送至榮程鋼鐵廠區,為廠區生產提供綠色電力補給。”
順著史立國的指引,我們看到光伏發電區南側是一座現代化的污水處理廠。“這里處理的是葛沽鎮的生活污水,經過生化處理和雙膜處理后,產出的軟化水用于電解槽制氫。”史立國解釋道。
不遠處,制氫站的電解槽正在工作,發出輕微的“嗡嗡”聲。“氫氣制備完成后,會經過壓縮進入這邊的加氫站。”加氫站內,幾輛氫能重卡正在有序加氫,司機們悠閑地聊著天,等待加注完成。
“光伏綠電水電解制加氫一體化項目采用漁光互補水面光伏發電作為電源供給、城市污水處理后中水作為水源,產出綠氫供應氫能重卡使用,副產品氧氣應用于鋼鐵生產。做到了新水‘零使用’、廢水和碳的‘零排放’。”史立國笑著說,“項目運行后,我們這個站的氫源就由外采轉為自主生產。運行一年來,設備逐漸穩定,生產成本持續下降。通過優化調試,故障率大幅降低,氫氣生產成本比初期下降了約20%。”
為確保設備安全運行,場站團隊嚴格執行每小時一次的點巡檢制度。采訪中,適逢新一輪點巡檢,史立國和一名巡檢員走進了制氫站,他們熟練地檢查設備、壓力容器和輸氫管道,并在記錄本上詳細記錄數據。“安全是重中之重,我們必須確保每一處細節都萬無一失。”巡檢員認真地說。
引領氫能商用車應用實踐
這些零碳貨運線路的運行,為港口和大型工業企業大宗貨物運輸向綠色低碳化升級轉型注入了“氫”新動力,形成了強大示范帶動效應。目前,榮程氫能零碳運輸模式覆蓋京津冀、山西省、內蒙古等區域。通過氫能零碳運輸模式,支持天津港、黃驊港綠色港口建設和河北唐山的綠色礦山建設,服務于鋼鐵、化工、港口、礦山、園區等多類型場景,引領了氫能商用車的應用實踐。
全產業鏈布局,新年捷報頻傳
榮程新能集團不僅在氫能運輸領域取得了突破,還聚焦氫能產業解決方案集成商定位,圍繞“制儲運加用研及裝備制造”一體化氫能全產業鏈,打造“源、網、車、云”四位一體的“氫+”經濟產業格局。
在氫能裝備制造方面,榮程新能與氫能產業鏈多家頭部企業合作,共同推動氫能重卡的研發升級。去年8月,首批200臺搭載氫揚動力Fe6自有品牌150kw大功率氫能重卡交付使用,實測單程標載百公里氫耗僅8kg,多項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繼去年底榮程氫揚動力年產2000臺套的氫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制造基地竣工后,今年一季度更是捷報頻傳。年初,首批200kw氫燃料電池系統下線并交付整車制造。搭載這批系統的氫能重卡于3月初下線,這也是國內200kw氫能重卡的首次大批量上裝。同時已啟動了下一代氫能重卡的研發,搭載400kw電堆200kw燃料電池系統。
更令人期待的是,2025年1月,榮程新能集團綠氫能源低碳冶煉攻關項目正式啟動,將建設17MW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系統和2套5MW(1000Nm3/h)AEM電解制氫系統,構建“光伏—制氫—高爐富氫冶煉”集成體系,探索前沿制氫技術,推進氫能在冶金領域的應用。
扛起“破題探路”的使命責任
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部署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重點任務,并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具體舉措。榮程新能作為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先行者,既迎來戰略機遇,更需扛起“破題探路”的使命責任。
榮程新能將依托積累的數據和經驗,與氫能產業鏈合作伙伴共同推動氫能技術和產品升級,推動氫能運輸模式市場化應用。依托氫能源站點建設運營經驗,在京津冀及外省市等重點區域繼續投建加氫站。研發升級氫燃料電池系統,并聯合生產氫能重卡,進一步向產業鏈前端延伸。圍繞“車路云一體化”創新嘗試和領先示范開展氫能重卡智能駕駛干線貨運“新運力”,依托京津冀蒙四地互補優勢(蒙氫東送、北京研發、天津制造、河北資源),打造國家級液氫示范網絡。
同時,榮程新能氫能應用大數據平臺將整合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用氫等全產業鏈數據,為行業提供高效、安全的氫能解決方案,為實現“雙碳”目標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榮程力量。
|英文摘要| Abstract Breaking barriers and pioneering paths: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hydrogen 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