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紅的信中說:“在榮程工作的幾年里,是我人生中無比珍貴的財富。”故事從2018年4月說起。當時,還不到20歲的韋應紅隨當地非遺協會參訪團隊來到榮程集團56個民族非遺保護傳承中心參觀。交流中,因韋應紅從小就學習苗族蠟染手藝,榮程集團便向她提出畢業后到56個民族非遺保護傳承中心研習、展示技藝的邀約。
56個民族非遺保護傳承中心由榮程集團于2017年底建立。這里整合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和非遺代表性項目,引入各地非遺匠人入駐合作,幫助他們歷練提升,增強反哺家鄉的本領。收到榮程集團的邀約后,韋應紅成為常駐非遺匠人中的一員。在精心培育下,聰明好學的她技藝日漸純熟,不僅榮獲集團“時代匠人”稱號,還擔任了集團文化大使。
張榮華總是親切地稱韋應紅為“可愛的‘小映紅’”,點點滴滴的交往,讓一位女企業家與一位大山姑娘結下了超越老板與員工的“親情”。4年間,韋應紅開闊了眼界,同時也惦念著家鄉,她想回到大山里創業,用非遺技藝帶領鄉親們致富。得知“小映紅”的決定,看到終于可以“飛翔”的小匠人,張榮華感到非常高興。“離別時,‘小映紅’緊緊抱著我,依依不舍。”回憶起當初告別時的場景,張榮華仍難掩激動。2023年3月,韋應紅回到榕江縣,開設了“小映紅”工坊,致力于傳統蠟染工藝傳承和文創產品制作。
就在那年5月,榕江縣的“村超”火爆刷屏。全國各地游客慕名而來,“小映紅”工坊的文創產品也跟著熱賣。公司年營業收入逐漸達到100萬元,吸納當地數十位少數民族婦女學習非遺技藝,實現靈活就業。
在天津學習、工作的經歷如此寶貴,韋應紅經常思念張榮華。2月17日,韋應紅在新聞中看到張榮華參加了民營企業座談會,她萬分欣喜。“熟悉的身影映入眼簾,滿心都是激動與自豪。”正如信中所說,韋應紅有了聯系張榮華的沖動。于是,她想到制作一款苗族蠟染工藝品,趕在全國兩會前寄到張榮華手中,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幾乎就在同時,記者也在對榮程集團的新聞采訪中聽到了“小映紅”的故事,還與韋應紅取得了聯系。然而,好事多磨。蠟染工藝需要純手工制作和自然晾曬,制作時間比想象的長很多。從2月下旬到3月初,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眼看親手制作的“寶貝”難以在會前送到張榮華手中,韋應紅十分焦急。得知這個情況后,記者和韋應紅商量好——如時間來得及,就把信件和作品郵寄到天津,由記者幫助韋應紅實現心愿。3月3日,距離天津代表團啟程還有3個小時,記者終于拿到了從榕江縣發來的蠟染作品和手寫書信。在大會住地,收到這份千里之外“心意”的張榮華驚喜不已,她向記者深情回憶起“小映紅”在榮程工作的溫馨時光,講述起企業做強實體經濟的理念和支持非遺傳承保護的段段故事。
張榮華說,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胸懷報國志,一心謀發展,守法善經營,先富促共富”,是每一位企業家要遵循的宗旨。“總書記還特別提到對接班人的培養。‘小映紅’的經歷,讓我看到了勇攀高峰的接力者,看到了未來。我要與‘小映紅’共勉,牢記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助力構建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她說。
接到“禮物”的當晚,張榮華也寫下了一封回復“小映紅”的“家書”——
“見字如面!在北京參加兩會期間,看到你的來信與匠心獨運的非遺蠟染作品,我很感動,也很溫暖。”“我們都在各自領域勇攀高峰,為的就是讓中國的文化與經濟之花綻放在世界舞臺,都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拼搏!”“待時間允許時,我去看你和你美麗的家園,有機會常回榮程的家看看。愛你的姑姑,榮華。”“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夕,兩位女性創業者、奮斗者的書信往來和背后的感人故事,為天津代表團住地增添了跨越千山萬水的濃濃情誼。